Therapist into Coach: 我的教練之路 ACC 之一小步
分享者:楊謦琳 Lynn 教練(ACC)
這些年來從事心理治療的助人工作,深刻感受到能夠陪伴個案走過生命的幽谷的是件神聖且感動的事情。
二年前因為自己生了一場大病,我將”它”視為生命中的轉涙點,新生的我開始更想要有 ”效能(Effective)” 的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,擴展服務的面向,因此開始學習教練。
學習過程中最大的衝突是,教練業務的行使目標性之非常明確,令我初期十分不解。在經過無數個教練會談之後,才明白客戶在教練的情境中,造成改變的動能不僅僅只是陪伴,而是更為清晰地讓客戶看見自己本身備已豐足的資源,來增進自我覺察並且承諾行動。
不論是教練工作或是諮商工作,都是一段個人改變與發展的歷程,教練工作之所以迷人是,教練將焦點放在未來目標的設定和行動;而心理治療則是著重於瞭解過去所發生的事情,從中修復創傷經驗與自己和好。
簡單整理心理治療和教練的異同:
相同點;
1.心理治療與教練皆重視關係、遵守倫理守則。
2.治療師或教練本身要有良好的自我覺察及醒思的能力,對人及情緒要有高敏感度。
相異點;
1. 治療工作關乎療癒(療效);教練工作非關療癒。
2. 治療工作關乎診斷;教練工作非關診斷。
3. 治療工作處理潛意識、前意識和意識的歷程;教練工作處理目標設定和潛能發展。
4. 治療工作強調過去情緒跟經驗的連結如何影響現在;教練工作強調當責與行動的發展如何連接未來。
5. 治療工作改變的速度和效果需要較長的時間;教練工作因為聚焦則可立即感受到成效。
現在的我同時有著心理諮商的專業及教練的結構視角,可以深入療心也可以淺嚐聊人,可以慢慢的處理創傷經驗,也可以快速的目標結果導向。唯一不變的是用一貫溫柔而堅定態度,同理傾聽、真誠回應給我的客戶/個案。
感謝Sandy、Amanda、Yili 、Calli、大小天使與教學團隊、教練同學們的陪伴。
期許自己左手從事社會公益,右手投入教練服務,繼續朝向 2020 邁進!
|